close

寫於2012年7月28日,想起林夕近日在「詞人的書單」演講中提及讀書要藐住讀:「不盲目信服書中的內容,因為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用以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。」就知道自己當時抱著懷疑的態度沒錯。另外,我大概已走出了空轉時期,距離文憑試只有約一百五十天,要努力加油!

 

- - - - - - - - - -

 

讀《空轉人生3》,發現我的空轉時期一直沒有離開過,反而比不讀的時候更愈陷愈深。我在想,不接觸這本書會不會更好。

 

第一次意識到空轉時期的存在,是半年前考期中試的時候。當時的我認為,既然付出未必有回報或不成正比,寧願不去努力也不想再次徒勞無功。那種迷失挺嚇人的,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動力,尤其是非做不可的工作上,也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才會動工。

 

而我,剛巧讀到《空轉人生2》。機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,它出現得很合時,不遲不早。幾乎每篇文章都找到共鳴的地方,很多連自己都沒辦法說得清楚的想法,王貽興卻一一寫了出來。

 

「方向有時候比速度更重要。」書中這句話,讓我重新與生活接軌。起碼,不太執著於成敗得失,從然面對每件事。

 

的確有段這樣的日子,然而最近暑假的開始,我又繼續空轉。

 

雖然不怕徒勞無功,但是對生活的幹勁似乎在減弱。

 

在《空轉人生2》中讀懂的,彷彿一下子忘記了,是我從來沒有上心,抑或被現實中各項瑣碎覆蓋住,不知道。總而言之,就如體內的超級病毒產生出新的抗體,曾經的安慰劑或強心針如今失去效用。

 

《空轉人生3》亦是如此。

 

好幾篇文章還有共鳴,可更多令我充滿懷疑的說法。如果這是身為讀者應有的態度,會自行批判思考不照單全收,當然沒有問題,如果這不過只是我過度自我、固執己見呢,豈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?

 

之所以說「不接觸這本書會不會更好」,因為愈轉愈亂、愈轉愈迷惘、愈轉愈沮喪,跟應該會從這本書找到丁點答案的原意完全本末倒置。

 

我是那種消極的,同時死性不改的人。含勵志成分的歌曲、書籍、電影會使我積極起來,卻只能解決我的燃眉之急,像設了期限一樣,時間一到就回復常態。

 

我也不可能每秒聽著〈Bad Day〉、無時無刻手執《自我勉勵同學會》、每晚花九十分鐘觀看《戇豆放大假》……

 

說到底,時間不待人。現在我只好一邊空轉,一邊懷著有天總會擺脫空轉時期的希望、抱著有天不再需要他的《空轉》系列的憧憬,繼續生活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nDee 的頭像
    WinDee

    FUNG境

    WinD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